每日资讯网 - 新闻 - 教育 - 娱体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女性 - 健康 - 旅游 - 科技
当前位置: 每日资讯网 > 新闻 > 快讯 > 广州黄花岗现3例登革热病例 均因蚊子叮咬

广州黄花岗现3例登革热病例 均因蚊子叮咬

2013-08-06 20:31来源: 点击:

  继中山黄埔出现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后,在夏热中还算气候宜人同时也“宜蚊”的广州也陆续出现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截至昨日,广州已发现10名输入性病例和3名本地感染病例,均为自感发热后主动求诊的轻症病例。

  “针对感染者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仍在进行,而且也正在加强对各医院发热病例的动态监测,并未发现疑点附近有新增病例出现。”广州市疾控中心主任王鸣表示。

  广州3病例为蚊子叮咬传播

  由于处在蚊虫活动频繁的时间节点,加之东南亚地区出现大范围登革热疫情,广州一直重点监测登革热疫情及蚊媒的密度。“通过和出入境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的合作,广州目前已发现有10例输入性病例。”王鸣表示,从上周开始,广州开始陆续出现本地感染病例。首先是越秀区黄花岗社区一居民点内出现有以发热为主的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随即在桂花岗一高校校园出现类似病例。“目前高度怀疑为隐性输入性病例进入广州后,被叮咬后使本地蚊子带毒造成的传播。”

  据悉,出现本地感染病例后,疾控部门已组织消杀、流行病调查人员前往划定的疫点、疫区进行现场灭蚊处置,降低区域内的蚊子密度。社区工作人员也已开始在感染病例周边住户、小区内派发灭蚊药具,宣传灭蚊知识。

  社区住宅公园是潜在感染疫点

  “随着防控力度和健康宣教的推广,广州地区登革热疫情暴发的规模在不断地缩小,但出现小范围暴发的频次、间歇期在不断地缩小。”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科副科长罗雷表示,登革热在2002年、2006年、2010年均出现过较大规模的本地聚集性感染病例,其间年份很少发生本地感染病例。但情况在近几年却发生了变化,几乎每年都会有本地病例,但染病数量、规模却在减少。

  登革热主要的感染地为社区、住宅内,但一些开放区域如公园也已成为潜在的感染疫点。在去年7月份,疾控中心就监测到有两名本地感染病例,同时在越秀公园镇海楼附近被蚊虫叮咬。据市、区疾病预防和控制部门对全市各类居民区进行的蚊子密度监测发现,12区市均有部分居民区监测到蚊子密度超标。

  疾控部门呼吁,为了加强对室内蚊媒的监测,工作人员一般会入户开展调查,希望得到市民的理解配合。

  警惕

  广州传播元凶:白纹伊蚊

  研究发现,能够传播和感染登革热疾病的蚊种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两种。经过多年监控,广州并未发现埃及伊蚊,但白纹伊蚊却已成为城市主力蚊种之一。白纹伊蚊的活动空间一般为相对整洁的市内环境,以及相对洁净的开放水域。入户调查、蚊媒监测发现,广州的白纹伊蚊孳生地最高发的是阳台、天台的植物种植区。清理这一区域内的积水,是阻断其生长、繁育的关键一环。

  罗雷表示,目前广州并未在本地白纹伊蚊中大量检测出致病病毒,“如蚊子带毒了,聚集性暴发风险将加大许多”。

  登革热早期症状:发热

  登革热的早期症状为发热,一般持续5- 7天,伴有剧烈头痛、关节剧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此外,发烧伴皮疹且血常规检查出现血小板、白细胞指数降低等症状,均为登革热典型症状,建议送疾控中心排查。

  延伸阅读

  灭蚊大战不好打 先得监测“数”蚊子

  到了夏季,蚊子频繁出没,这厮容易传播热带疾病如登革热、西尼罗热、黄热病等一系列“热病”,实在是让人头疼又难办。彻底灭杀蚊子,现有科技还有难度,只好监测其潜在疫区、疫点的蚊子密度,发现超标、露头后重点打击。究竟如何监测,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科专家向记者详解了这些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得出数据,经过统计学处置后,得出蚊媒密度。

  方法1

  找阳性积水

  蚊子很小,活动半径达100米。如果单靠人工去数四处乱飞的蚊子,估计得崩溃。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科副科长罗雷表示,根据国外专家经验,找蚊子的“孩子”———孑孓,比找成蚊的难度要小很多。因为这些小东西,喜欢待在室内外的积水里。“比如对100户人家调查,里面有多少有孑孓的积水,不管是一条还是100条,都计为一处阳性积水。然后阳性积水数除以调查的户数,得出的百分比就是布雷图指数。”该指数的安全值为5%以下,超过5%需警惕。这些积水最常见的就是位于居室内种植的水生植物中,天台、露台的积水处。

  广州专家还根据这一方法,首创了在户外进行蚊子监测的标准间指数,目测15平方米开放空间为一个标准间,在里面找阳性积水。统计学的方法和市内监测方式雷同。“一般类似的监测,各区、县每月至少选取2个社区进行监测一次,一旦出现疫点,重点监测。”

  方法2

  诱捕成蚊产卵

  查找积水,稍显被动。疾控人员也会利用蚊子离不开积水的习性,主动出击诱捕成蚊、产卵形成孑孓。

  “防疫人员开发出了一种三孔小罐,内设积水,引诱蚊子前来产卵。”罗雷告诉记者,该小罐同时还附带有吸蚊装置,蚊子进去了就很难出来。然后在运用布雷图指数的相关方法,来测算该区域内的阳性率。1个罐子里有孑孓、成蚊,判定为一个阳性,以此类推。

  通过长期的观察、监测,疾控人员已初步掌握了广州地区主力蚊种的活动区域特点。白纹伊蚊有“洁癖”,喜好室内、外环境相对洁净的小区、住房内活动。而另一主力蚊子——— 库蚊不挑环境,臭水沟找出来的多半是它。“别迷信高层住宅不会有白纹伊蚊,现在的蚊子也能坐电梯上去,最多也就是数量少点。”

  研究结果发现,孑孓阶段的蚊子基本无害,现有科技手段很难找到致病病毒、病菌什么的。

  方法3

  “钓蚊执法”

  为了弄清楚一地区蚊子的密度,疾控人员有时也不得不开展笨笨的“钓蚊执法”,“就是让一名工作人员露出胳臂、大腿去主动撩拨蚊子来叮咬”。为保证监测的相对准确性,充当诱饵的工作人员,不能使用驱蚊药水和吸引蚊虫的气味剂。

  罗雷告诉记者,在早期,类似的蚊媒监测还会让工作人员专心于数蚊子数量,不顾忌是否被叮咬。现在已经明确要求避免被蚊子叮咬。“一般而言,如果一个区域内,一个小时内数到的蚊子在两只以内,还没超过警戒水平;但如果超过两只,这说明这一地区的蚊子活动比较猖獗,蚊媒传染病发病风险较高。”

  广州登革热暴发史

  据悉,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广州及周边城市已开始有登革热病例的出现和系统的统计。该疾病在1995-1996年间在穗曾出现过大规模暴发,当期累计病例超过5000例。并且在该次暴发之前,该病例还会间或造成死亡病例出现。在此之后,随着防控、治疗能力的加强,该疾病已有近20年未在广州出现过死亡案例。但大规模的暴发、聚集性病例依然时有发生。

  到2002年,广州出现过一次大规模暴发,感染病例超过千例。2006年、2010年,广州地区也曾出现过聚集性病例,但感染的病例数已控制在了数百例甚至100例以内。在大暴发间歇,一般未出现本地感染病例。但到了2010年后,本地感染病例开始逐年出现,并且每年都有十来例的本地感染,以散发为主。



编辑:系统采编 作者: 欢迎软文等业务投搞合作
  • Tag: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推广信息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
滚动资讯